2014年, 第3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4-06-25
  

  • 全选
    |
    论文
  • 王贤彬, 徐现祥
    南方经济. 2014, 32(6): 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考查地方官员能力对其发展绩效的影响。基于中国1978-2008年间的省级跨地交流官员样本,本文从经济总量、产业发展、总需求和收入分配四个维度,定量识别每个地方官员的发展绩效,发现地方官员在每个发展维度上的发展绩效都存在差异;这种绩效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地方官员的能力。本文的发现揭示了,面临相同的激励,不同能力的地方官员的发展绩效也会存在差异,从而优化地方官员配置也将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 林勇, 李开伟
    南方经济. 2014, 32(6): 25-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构建包含流动性因素的货币信贷模型,以研究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信贷的动态影响机制,并结合中国的相关季度数据,构建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信贷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中国信贷调控的影响与理论模型分析得到的动态影响机制比较一致;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的特殊性,使得债券利率在调控信贷中的作用在2010年后出现失效的现象。建议中国在调控信贷方面的还应以贷款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综合手段为主。
  • 王冬, 王新
    南方经济. 2014, 32(6): 42-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使用省(市)数据研究收入不确定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一)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城镇居民消费增速只有确定性环境下消费增长的30.5%;(二)我国城镇居民尽管普遍存在着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但是各地区储蓄动机不平衡,其中西部最强,中部次之,东部最弱,且中部和东部差异较小,西部与中部和东部差异最大;(三)样本期间全国及分地区城镇居民相对谨慎系数呈下降-平稳-上升的走势。城镇居民消费增长慢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以及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区域和时序差异提示我们: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也是影响各地区收入结构和储蓄动机的因素。本文的创新在于提出:全国性和区域性经济环境或经济政策差异,会造成不同地区的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强度发生相对变化。
  • 王鹤, 潘爱民, 陈湘州
    南方经济. 2014, 32(6): 56-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关注经济环境与调控政策等共同冲击对区域房价的影响,强调重大事件与我国房地产市场变动的内在关系;试图从同期相关视角出发,构建区域房价的共同因子模型,并利用2002第一季度至2012第四季度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房价受经济环境与调控政策两个因子影响;(2)相对于其它经济事件,次贷危机对我国各地区房价的影响最大,相对于其它时期的房价调控政策,2003年-2008年的调控政策更为有效;(3)各地区对共同冲击的反映是异质的。从而,政府在制订房价调控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市场反应,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协调平稳发展。
  • 叶航
    南方经济. 2014, 32(6): 7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最近10多年来,随着一些非主流的新兴经济学科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一个新的、超越新古典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本文对新兴经济学在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方面的创新进行了阐释,这种阐释有助于我们前瞻性地把握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有助于中国经济学家尽快融入这场正在不断向纵深发展的理论创新思潮,从而缩短中国经济学研究与国际学术前沿的差距。
  • 陈叶烽
    南方经济. 2014, 32(6): 8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行为博弈的代表性实验之一,最后通牒实验中提议者公平分配方案的提议行为和响应者对不公平分配方案的拒绝行为表明人们具有超越经济人自利的公平感。本文围绕最后通牒实验,简要梳理了最后通牒实验的渊源、争议及其相应发展,同时对最后通牒实验中的公平感及其神经基础做了简单介绍,最后针对公平感背后的经济学解释介绍了一个实验研究。
  • 罗俊
    南方经济. 2014, 32(6): 87-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经济学实验室实验的广泛应用和发展,田野实验这一更贴近现实世界的经济学实验也开始成为一种流行的实证研究方法。本文对田野实验的兴起、概念和分类作了具体介绍和叙述,并报告了我们已经开展的两个田野实验研究实例的研究思路、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
  • 张弘
    南方经济. 2014, 32(6): 93-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弱者表示同情、对不公正的事情表示愤慨,是人类显著的行为特征,行为经济学把这种行为称作“亲社会行为”。但从进化论角度看,这些带有利他主义性质的行为为什么能够存在,却是一个有待解释的难题。通过计算机仿真,我们模拟了狩猎-采集社会原始人类合作劳动的随机演化过程。仿真结果显示,以同情心和正义感为主要表征的人类亲社会行为与合作行为可以实现共生演化。我们的研究表明,只有依靠“惩恶扬善”的双重机制,人类才能建立起稳定的合作秩序。在现代社会,这种机制就表现为道德规范与法律制度在维系社会秩序过程中不可缺一的重要作用。
  • 郑方辉, 方雪贤, 蒋文锋, 张长生, 冯文峰
    南方经济. 2014, 32(6): 99-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