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第3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7-02-25
  

  • 全选
    |
    论文
  • 李炜光, 臧建文
    南方经济. 2017, 36(2): 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梳理了企业税负衡量标准的相关文献,运用微观经济学中的"死角损失"原理,观测中国近年来的广义宏观税费负担,发现其依然处于偏高的水平上。尤其对于贡献绝大部分税费的企业来说,整体税负过重的倾向并无根本改观,其中非公经济的税负更是连年超过国有企业。在对企业税负的衡量中,作者采用了世界银行的总税率指标进行国际比较,同时在对企业实际税费负担的计算中以上市及非上市公司为代表,测算了企业销售利润率与税利率之间的变动关系,进而阐述中国税制所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针对性较强的政策建议。
  • 刘清春, 张莹莹, C.-Y. Cynthia Lin Lawell
    南方经济. 2017, 36(2): 24-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运用1995-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部门内和部门间两个视角,考察总体创新和产业创新水平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创新活动对收入不平等产生了不同影响:对于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总体创新水平和高新技术创新水平具有显著的扩大作用,创新带来了不同收入阶层内部的分化;对于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农业创新水平具有显著的缩小作用,显示出农业创新对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对于城乡收入差距,总体创新水平和农业创新水平具有缩小作用,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水平具有显著扩大作用。不仅如此,由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总体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对相邻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扩大作用。
  • 刘阳阳, 王瑞
    南方经济. 2017, 36(2): 4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首次从教育选择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作者首先建立了教育回报的代际交迭模型,推断出富裕家庭教育回报率高这个事实会拉大社会的贫富差距。作者使用1992年至2009年的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对理论推论进行了论证,实证结果表明出身"寒门"的子女期望教育回报率更低,这拉大了与富裕家庭群体的收入差距,也是"寒门难出贵子"的原因。自2001年来,家庭因素带来的教育回报差异能够解释19.1%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引入工具变量的结果表明,真实的情况可能更加严重。作者进一步模拟了"新常态"下的贫富差距状况,结果表明,经济潜在增速下降会使得基尼系数扩大6.1%。
  • 王凤旺, 张伟进, 蒋伟杰
    南方经济. 2017, 36(2): 6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1996年以来,中国消费产出比与投资产出比分别经历着一降一升的过程,致使经济最终呈现了两个重要性特征:消费不足和投资过度。本文通过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构建投资偏向性金融政策和内生化趋势性差异特征的方式,分析消费和投资经历的阶段性变化及两个特征的成因和后果。利用中国1996年1季度至2014年4季度的六组季度数据作为观测变量,采用贝叶斯方法估计模型参数,并利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议题。结果表明:(1)持续稳定有效的投资偏向性金融政策是促成消费产出比快速下降、投资产出比快速上升的主因,进而造成消费不足与投资过度;(2)生产技术进步不仅可以促使消费产出比上升,同时有效抑制了投资过度;(3)家户部门消费偏好的变化和投资的短期调整,是解释投资产出比和投资消费比波动的主因。为此,建立和完善市场化投资环境,促进创新活动,可以有效地抑制过度投资并提高消费产出比。本文研究对科学理解中国经济波动及变化趋势,实现平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袁晓燕
    南方经济. 2017, 36(2): 87-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家庭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最小单位,继Becker的开创性研究之后,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对于婚姻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微观个体的选择及福祉,而且也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积累、收入分配等影响社会不平等。通过梳理婚姻的匹配模型、婚姻的形成方式、婚姻带来的转移支付以及婚姻的解体,文章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立足于我国婚姻是两个家庭之间的联姻这种特有现象,结合我国目前劳动力流动和城市化带来的经济发展背景下,由于户籍导致的城乡分割引致的特有的婚姻匹配模式,对于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 何云, 李善民, 王彩萍
    南方经济. 2017, 36(2): 102-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过去20多年里,大量的国内知名企业在外资并购中成为了被收购的目标企业。这些企业为什么要选择出售的方式获取成长?在外资对国内企业的并购中,政府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为回答这两个问题,文章以目标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0个案例的一手和二手资料的分析发现,目标企业自身面临的战略障碍是影响其选择出售的直接动因,而政府各种干预手段所形成的机会窗口则是影响企业出售决策的关键外部力量。出售机会窗口形成缘于中国特殊发展时期的政策优惠和有限的指标划拨。因此,政府作为影响企业出售抉择的重要外生力量,建议政府对自己在外资并购中的角色和介入程度进行再定位。
  • 赵祥, 许德友, 王璐
    南方经济. 2017, 36(2): 118-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7年广东的经济走势如何?近期广东经济学会进行的百人问卷调查显示:(1)全球经济复苏中持续分化,中国经济仍将继续保持中速增长,但经济筑底企稳的基础尚不牢固,企业层面成本普遍上升。政策取向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然是主要政策框架。(2)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发展动力转换早于、快于全国,但经济区域发展失衡的短板明显,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领先优势已经弱化甚至滞后。(3)放活市场,激发微观市场主体的活力是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目标。重建广东新优势,关键要处理好珠三角的转型升级和粤东西北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