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第3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7-04-25
  

  • 全选
    |
    论文
  • 梅建予, 陈华
    南方经济. 2017, 36(4): 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民币国际化是否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是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高之后货币大规模跨境流动而引起的担忧。文章研究发现,在给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放大了境外汇率变动对国内经济产出和价格的影响。因此,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中央银行应将境外汇率失衡纳入货币政策的反应函数,反应系数取决于境外利率、产出和价格对境外货币需求的决定系数。理论分析还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影响货币政策对国内价格的有效性,而是否影响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产出的有效性,则取决于经济结构特征。实证结果表明,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未对国内利率、产出和价格带来明显冲击,且无论是在M0层次,还是在M2层次,人民币国际化均未明显影响国内货币政策有效性。
  • 张康松, 王梦婷, 米运生
    南方经济. 2017, 36(4): 19-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村金融市场借贷双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使命漂移"及衍生的锚定效应,使贫困农户长期遭遇正规部门的金融排斥。基于社会公平考虑,政府可通过信息公共服务的"扶持之手"来弥补信贷市场失灵,使贫困农户得以跨越"门槛效应"而参与金融市场,促进金融普惠。使用农户问卷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银行(贷)→农户(借)"层面,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公共服务能降低信息门槛,使金融产品更好地服务于贫困农户;在"农户(借)→银行(贷)"层面,基于自我认知的公共信息服务,有利于诱导农户参与正规金融市场。综合效果是:公共金融服务可以降低财富(收入)水平的门槛要求、纠偏使命漂移,从而使金融产品能更好地瞄准于贫困农户而不是被误置于富裕农户。
  • 郭俊芳, 王雪标, 周生宝
    南方经济. 2017, 36(4): 35-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已有研究表明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近20年来表现出区制转换和非线性特征,在此背景下国债市场是否也存在结构性变化,将关系到利率模型的稳定性和经济政策的效果。文章基于未知间断点的结构突变方法实证检验2002年到2015年间中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并通过把新凯恩斯动态一般均衡框架嵌入仿射无套利期限结构模型中,解释突变的宏观动因。结果认为,受2005年金融市场一系列重大改革的累积和联动影响,中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于2005年11月发生了显著的结构变化;间断后由于市场风险水平降低,货币政策波动性减小,所以利率偏离预期假说的程度锐减;与货币政策相关的斜率因子风险价格的减小是突变的关键动因。
  • 张雪莹, 焦健
    南方经济. 2017, 36(4): 53-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担保是解决债券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机制。逆向选择理论强调担保能够缓解事前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理论则强调担保有助于解决事后信息不对称。两种理论对于债务人风险程度与采取担保的可能性、担保与债务利率之间的关系给出不同的预测。文章以2008-2015年间中国债券市场的实际数据为样本对以上两类理论进行实证检验。在解决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后,研究发现,债券发行人风险越高,越有可能采取担保;在控制其它因素的情况下,相较于同一债券信用评级的无担保债券,担保债券具有较高的发行利差。研究结果表明道德风险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我国债券发行人的担保行为。
  • 张信东, 张亚男
    南方经济. 2017, 36(4): 7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国际发达的资本市场类似,我国资本市场也存在企业零(低)杠杆现象。基于1992-2014年沪深两市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及股票收益数据,文章使用事件研究法与日历时间组合法,实证检验了零(低)杠杆公司的财务特征及股票长期收益情况。研究表明,我国A股市场中的零(低)杠杆现象呈现扩大化及增长趋势,且零(低)杠杆公司具有规模小、上市年限短、市账比高、投资水平低及盈利性好等共同特征。研究也发现相较非零(低)杠杆公司,连续三(五)年零(低)杠杆公司具有显著的长期超额收益,说明持续的极端财务保守政策对于股票收益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 张甜迪
    南方经济. 2017, 36(4): 96-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金融化程度的加深,金融行业对人力资本的要求要高于非金融行业,金融行业与非金融行业收入差距增大存在市场的合理解释,但金融行业具有顺周期性,加大了资产价格波动,食利了非金融行业的部分利润,存在着不合理收入。实证发现在金融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金融化扩大金融、非金融行业收入差距的作用更强,建议金融行业从中长期激励及顺周期拨备的角度进行薪资改革。
  • 郭文敏, 杨思佳, 罗俊, 叶航
    南方经济. 2017, 36(4): 109-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禀赋效应是主流经济学难以回避的"异象"(Anomalies),对主流经济学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假设构成了严峻挑战。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对于禀赋效应是否真实、有效和稳健的存在,在主流经济学家与行为经济学家和实验经济学家之间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与争论。近10年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尤其是神经经济学的发展,研究者们在行为实验的基础上,使用脑成像和脑刺激等先进技术,揭示了禀赋效应与人类大脑神经活动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在神经科学的层面上证实了禀赋效应存在的微观基础。文章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与评述,从而为禀赋效应的存在性提供新的科学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