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38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9-11-25
  

  • 全选
    |
    论文
  • 王桂军
    南方经济. 2019, 38(11): 1-15.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706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产业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学界开始从企业创新视角探讨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但研究多集中在"激励型"产业政策的创新效应上,关于"抑制型"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的研究尚属空白。文章以中国政府于2013年颁布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为切入点,基于2011-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并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这项以防止产能过剩行业盲目生产扩张为目的的"抑制型"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显示,相较于不受政策影响的控制组,去产能行业的企业创新水平在《指导意见》实施之后得到了显著提升。进一步地,文章从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双视角考察了《指导意见》促进企业创新的影响路径,结果发现:一方面,《指导意见》在提高去产能企业研发资金配置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显著地促进了企业的创新产出;另一方面,同期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去杠杆政策也均对《指导意见》促进企业创新产生了正向的调节效应,其中,"一带一路"倡议的调节效应尤为突出。本研究不仅辅证了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具有可观的理论价值,而且诠释了诸如去产能等"抑制型"产业政策的真正内涵:抑制扩张是手段,强化产业是目的。
  • 石季辉, 王军
    南方经济. 2019, 38(11): 16-33.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61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IT制造业等外资依赖性较强的产业面临的外资撤离风险不断升高,如何衡量和评估不同撤离速度下内资企业的发展稳定性和实现转型升级的支撑性?文章将CGE模型数值模拟与DEA分解分析相结合,考察不同外资撤离速度场景对IT制造业内资企业的影响,以及机制和路径。结果表明:1、当外资流入为0或者其存量以5%的速度小幅持续撤离时,内资企业受影响较小。较高的资本深化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使得其能够较快填补市场空白,具备企稳回升的能力;2、当外资存量以25%的较高速度撤离时,内资企业由于技术进步受到抑制,劳动生产率处于不可扭转的持续下滑趋势;3、外资企业在可见预期内仍然将是内资企业的主要技术进步来源,外资撤离会通过抑制内资企业技术进步,从而约束资本深化和技术效率的路径中对内资企业的稳定发展和转型升级产生负面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文章提出相关政策启示和建议。
  • 田利辉, 王可第
    南方经济. 2019, 38(11): 34-52.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600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鉴于信息不对称程度、制度实施成本和心理文化差异,文章提出"监管距离"假说,认为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距离远近可以影响监管效果。实证分析中国沪深上市公司数据,文章从非对称风险视角出发,研讨了上市公司注册地距所在地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的地理距离对公司层面的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我们发现,监管机构与上市公司总部的地理距离越远,该上市公司股价的崩盘风险越大。进一步分析发现,如果开通高铁或者上市公司所在地社会信任水平足够高,那么监管距离和崩盘风险的正相关关系是不显著的;如果监管负担严重或政府效率低下,那么监管距离和崩盘风险之间正相关关系更为显著。文章认为,地理距离具有监管信息效应、监管威慑效应和监管执行效应,能够影响股价崩盘风险。也就是说,"山高皇帝远"可以改变上市公司行为,提高金融监管效率不应忽视非正式制度的影响。
  • 白俊, 刘园园, 邱善运
    南方经济. 2019, 38(11): 53-71.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705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股价信息含量作为资本定价效率的重要体现,其对于抑制"脱实向虚"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起着关键作用。文章着眼于我国企业大量配置金融资产这一现实,探究了其对股价信息含量的影响。基于2007-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检验表明:金融资产具有"盈余管理"功能,管理层可能出于"盈余管理"动机配置金融资产,恶化公司信息环境,最终降低了股价信息含量。具体而言,企业通过操纵金融资产确认类别、公允价值估值及终止确认等方式达到盈余管理目的。当公司盈余管理动机较为强烈时,金融资产对股价信息含量的降低作用更加明显。完善的法律体制及有效的内部治理有助于缓解两者之间的负向关系。文章结论为我国企业持有金融资产提供了新解释,揭示了"脱实向虚"作用于实体经济的路径,同时丰富了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为推动我国会计准则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狄灵瑜, 步丹璐
    南方经济. 2019, 38(11): 72-93.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703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转型期中国,地方国有企业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一股中坚力量,当其发生债务违约时,作为实际控制人的地方政府究竟是否愿意提供支持,会优先选择哪些企业提供支持,政府的支持行为是否会影响到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呢?为得到验证,文章选取2007-2016年沪深A股地方国有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地方国企发生债务违约后,地方政府的支持行为及其对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第一,地方国企发生债务违约后,地方政府会提供更多的"支持",且支持额度与债务违约额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第二,债务违约前,承担了更多社会责任(环保投资、捐赠以及就业等)的地方国企,在债务违约后可相应地获得更多的地方政府支持;第三,违约企业,尤其是得到更多政府支持的违约企业可获得更多的信贷资源,而其经营业绩却往往更差。由此表明政府干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贷资源配置效率。
  • 胡冬梅, 袁君宇
    南方经济. 2019, 38(11): 94-112.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614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扩展了Yang(2007)的厂商定价模型,对汇率传递非对称性、特点和成立条件进行理论分析,发现对称传递需要满足严格的条件,而现实中更常见的是非对称汇率传递。在一定条件下,商品需求弹性越大,越可能呈现出口国货币贬值传递率高而升值传递率低的特点。利用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国出口日本的966种商品价格数据,发现汇率波动向价格传递具有非对称性:(1)人民币升值时,日元价格上涨较少;而贬值时,价格下降较多。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大,在日本市场上面对的是一个强竞争结构。(2)若月度升值超过一定幅度(测算约为2.43%),传递率又会有所上升,说明尽管日元价格易跌难涨,但在升值导致成本上涨较多、明显挤压利润时,厂商不得不适当提高日元售价。采用2000年至2018年9月日本从中国进口单位价值指数进行稳健性检验,得出类似结论。现阶段稳定的人民币名义汇率对我国出口企业是更为有利的。
  • 周翔, 邓江年, 苏郁锋, 彭晋谦
    南方经济. 2019, 38(11): 113-130.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60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互联网的发展大大加快了环境变化的速度。如何在互联网所带来的快速变化环境中,尽可能地维持竞争优势?这成为了当前大多数中国企业无法回避的难题。复合基础观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提出了基于静态资源的动态竞争优势建构的思路,但缺乏具体的实现路径;动态能力理论虽然从产品架构和操作常规的角度分别为资源的创新与整合提供了框架和操作机制,但是却没有整合这些零散的发现,为快速变化环境下的竞争优势构建提供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框架。为弥补这一不足,文章通过腾讯和小米的案例研究,结合产品架构和操作常规两种视角,对企业通过动态能力构建快速变化环境下的竞争优势展开讨论。研究显示,企业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资源、产品架构和操作常规的动态匹配形成特定的动态能力,进而构建动态的竞争优势。这些结论既为环境快速变化情境下的战略管理提供了理论框架,也从情景化的角度,拓展了资源和动态能力的概念分类及维度。
  • 孙文凯, 李晓迪, 王乙杰
    南方经济. 2019, 38(11): 131-144.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618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合是健康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并且其本身也产生众多经济影响。文章利用2014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专题调查"的调查数据,分析流动人口不同的本地城市人身份认同对其家庭消费水平、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由于身份认同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具有内生性,因此我们在OLS基准回归之外,采用流动人口"本地话掌握水平"及"流出地土地面积"作为工具变量处理可能的内生性问题。我们也进行了替代变量的稳健性检验以及各种异质性检验。我们发现流动人口不同的身份认同程度对家庭消费水平、家庭消费结构有显著影响:更认同本地城市人身份的流动群体消费更高、恩格尔系数更低。同时,身份认同的消费影响在不同群体间存在一定异质性:这种效应对于年长的流动人口以及农村户籍流动人口更显著,这些异质性发现也符合预期。文章也进行了影响的可能机制检验,发现认可本地人身份的流动人口更倾向于在本地买房、长期工作生活和落户,减少在老家购房和生活的可能。研究结果对认识身份认同经济影响有一定学术价值;同时,文章的政策含义是,促进流动人口本地身份认同可以促进城市消费活力和居民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