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期刊团队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2019年, 第38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9-09-25
全选
|
论文
Select
我国区域金融风险的时空演化及驱动机制——基于经济四部门视角
沈丽, 张影, 李文君, 刘媛
南方经济. 2019, 38(9): 1-18.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61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我国2005至2016年的分省数据,采用SMR和基尼系数法刻画了区域金融风险的时空演化趋势,并通过构建多样化空间关联模式,运用空间偏微分方法,从经济四部门视角验证了区域金融风险时空演化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从我国区域金融风险的时空演化来看,在时间维度上,大部分省份仍存在较高的金融风险,在空间维度上,样本考察期内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金融风险地区内差异较大,中部较小,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金融风险的地区间差异最大,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最小;区域内政府、企业和家庭部门是导致区域金融风险时空演化的主要原因,且区域间的风险外溢效应加大了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冲击作用。因此,国家防控金融风险要切中要害,从区域金融风险的源头抓起,充分考虑地区之间的空间关联,防止区域内外驱动机制对区域金融风险的放大作用,避免决策偏误。
Select
医保支付方式与乡村医生行为
包国宪, 刘宁
南方经济. 2019, 38(9): 19-34.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70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初级医疗保健服务由乡村医生提供,然而新农合制度以按服务付费为主的支付方式导致了乡村医生供应短缺、行为扭曲等一系列供方市场问题,进而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初级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设与社会福利提升。基于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是从供方角度合理控制医疗成本的有效措施这一基本前提,文章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按服务付费、按人头付费、固定工资,以及混合付费等四种支付方式下乡村医生给予不同疾病状态患者的治疗数量、治疗质量,以及职业道德的决策问题。考虑新农合与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地区差异性、发展不均衡等特点,研究发现:(1)无论政府采用哪一种支付方式,都无法一次性将医生行为调控至最优期望目标,通过支付方式的选择与优化来调控医生行为需要与医保发展阶段相互匹配;(2)作为主要行为指标,医生给予患者的治疗数量与治疗质量之间存在反比关系,医生职业道德与患者疾病状态之间也呈现类似反比关系;(3)随着医保体系的不断完善,激励方式合理的混合支付可能是调控医生行为的一种占优选择。在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背景下,文章将为如何通过改革乡村医生支付方式来控制医疗成本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Select
交通基础设施、要素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
杨茜, 石大千
南方经济. 2019, 38(9): 35-50.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617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以铁路提速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质量升级,是否会影响收入分配?通过将始于1997年的铁路提速事件视为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提升的准自然实验,文章基于要素流动视角,运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了铁路提速对城乡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铁路提速通过促进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证分析表明,铁路提速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了大约5%-7%。铁路提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主要来自于促进了人的流动、物的流动和技术流动,从而证实了要素流动机制。从城乡收入分配的角度而言,铁路提速显著有利于农村居民收入增加,从而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动态效应表明,铁路提速初期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但缩小作用递减;在2003年之后,铁路提速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在这一过程中,2003年之前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主要在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市居民,从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2003年之后,城市居民收入增幅大于农村居民,城乡收入差距开始扩大。这一动态效应的背后主要是由要素流动机制所致。基于多种稳健性检验,文章结论依然十分稳健。文章结论为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打破地区分割促进要素流动、提升农村地区要素集聚能力等政策提供了直接证据。
Select
环保产业政策对环境污染影响效应研究——基于重污染企业环保投资的视角
姜英兵, 崔广慧
南方经济. 2019, 38(9): 51-68.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609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特征与环境保护的正外溢性特征,使企业缺乏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亟需政府积极干预。自2006年起,中央政府专门在"十一五"规划与"十二五"规划中加入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构成了环保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环保产业政策究竟能否发挥环境治理效应?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转型经济时期政府发挥"扶持之手"的作用。有鉴于此,文章以2006-2015年沪深A股重污染上市公司为微观样本,以中国30个省区为宏观样本,基于重污染企业环保投资视角,系统考察环保产业政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并立足于时期异质性与地区异质性,阐释了环保产业政策环境治理效应发挥差异性的深层次原因。研究发现:在环保产业政策支持下,重污染企业环保投资有利于抑制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对工业废水排放无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重污染企业环保投资对环境治理效果具有时期异质性和地区异质性,即不同时期/区域内,重污染企业环保投资对同一工业污染物排放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文章研究将微观企业行为与宏观生态环境相结合,不仅为环境污染影响因素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为环保产业政策环境治理效应的发挥提供了经验证据,而且廓清了生态环境改善的微观环保投资结构图景。
Select
体制内就业的职业代际流动:家庭背景与学历
李中建, 袁璐璐
南方经济. 2019, 38(9): 69-83.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60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采用中国居民收入调查(CHIP)2013年城镇住户数据,综合使用Probit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家庭背景对劳动者体制内单位求职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背景会显著影响劳动者进入体制内就业的机会,父母双方均在体制内就业的劳动者更可能进入体制内就业,父母均不在体制内就业则更难进入体制内就业;且在男性、女性、高学历和低学历群体中,家庭背景对劳动者进入体制内就业机会的影响都存在。同时,与低学历群体相比,高学历劳动者进入体制内单位就业机会受家庭背景的影响更小,即学历在家庭背景对劳动者就业机会的影响中发挥了一定的替代作用。不断提升体制内单位就业招聘机制的实质性公平及推进高等教育的公平发展,对实现劳动者公平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Select
基于农户感知的森林碳汇扶贫效应分析
龚荣发, 程荣竺, 曾梦双, 曾维忠
南方经济. 2019, 38(9): 84-96.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609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化和森林碳汇项目时间的深入,项目实施区域农户在森林碳汇项目实施、持续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农户对实施森林碳汇项目开发的价值评判决定其行为态度,在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与减贫双赢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文章借鉴感知价值理论构建了农户森林碳汇扶贫效应感知价值理论模型,基于典型民族地区抽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户对森林碳汇项目开发扶贫效应感知价值与其支持项目后期运营意愿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大规模造林再造林项目开发取得较为明显的扶贫效应,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2)农户对森林碳汇扶贫开发利大于弊的赞成率为72.56%,农户愿意支持森林碳汇项目后期运营的赞成率为69.82%,利大于弊的感知价值对农户支持项目后期运营的意愿具有显著正向作用。(3)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直接影响森林碳汇扶贫效应感知价值。其中,感知利益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影响程度依次为感知经济利益 > 感知社会利益 > 感知生态利益,农户对触及自身切身利益的森林碳汇扶贫开发经济利益感知最高,尤其是对森林碳汇项目开发对外来投资引入的最为敏感。感知风险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影响程度依次为感知情境风险 > 感知心理风险 > 感知经济风险,鉴于长期、大面积的林业生态建设衍生负面影响日趋扩大和农户对近期、客观风险感知的敏感性使得农户对情景风险的感知最为强烈。
Select
生育政策、子女数量与中国的性别教育平等
陆万军, 邹伟, 张彬斌
南方经济. 2019, 38(9): 97-112.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603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中国性别教育差距快速缩小并呈现出女性高等教育在校生比重超越男性的现象,文章从生育政策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认为计划生育政策通过改善女性教育获得显著促进了性别教育平等。队列分析显示,生育政策之后的出生队列中女性相对教育水平明显提高,性别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基于生育政策地区差异和出生队列差异构建的双差分模型分析发现,以农村二孩政策地区为参照组,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在提高女性相对受教育机会方面更为明显。但相对于二孩政策,一孩半政策在促进性别教育平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由于在一孩半政策下独女户和双女户数量较少,家庭受性别偏好影响会将资源向男性倾斜,导致政策没有通过控制家庭规模提高女性相对教育获得机会。研究认为,随着中国放松生育政策,农村地区由一孩半政策过渡到二孩政策并不会对女性教育获得产生明显影响,应该关注生育政策调整对严格独生子女政策地区女性教育获得的影响。同时,随着性别教育差距逐步缩小,可以利用劳动力市场政策降低市场性别歧视,进一步提高女性地位并促进性别平等。
Select
职业初期的“拼爹”严重吗?——基于代际收入传递的视角
林相森, 周玉雯
南方经济. 2019, 38(9): 113-128.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617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聚焦于子代职业早期,建立理论模型和连续变量处理效应模型研究父代收入对子代收入的因果性影响,研究发现:第一,理论上讲,代际收入弹性与人力资本回报率、社会资本回报率正相关,与政府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累进性负相关;第二,在子代职业早期阶段,父亲收入对子代收入有正向因果性影响,且代际收入弹性整体偏低,说明代际收入流动性相对较大;第三,局部代际收入弹性和子代收入波动随着父亲收入水平的上升而下降,说明低收入父亲的子女的代际收入流动性相对较低,易发生贫困的代际传递;第四,代际收入传递存在一定的城乡和性别差异。以上结论说明在我国职业早期代际收入流动性较高,因此,政府在实施相关提升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政策时,可侧重于劳动者职业生涯的中、后期,同时,应继续提高公共教育政策的累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