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39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0-11-25
  

  • 全选
    |
    论文
  • 吴伟萍, 林正静, 向晓梅
    南方经济. 2020, 39(11): 1-12.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807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尝试从竞争优势角度阐释中国经济特区40年持续性产业升级何以成功。文献梳理发现,从比较优势理论到竞争优势理论的演进,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经济特区产业升级的路径和模式。文章结合开放型经济下经济特区产业发展的演进特征,构建依托生产要素、国际国内市场、产业和创新体系、特区文化等四个因素耦合作用的经济特区竞争优势"钻石模型"。其中,"特区文化"的引入是对波特竞争优势理论"钻石模型"最大的拓展。文章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为例,分阶段考察了经济特区产业竞争优势的动态演化,并分析其构成要素驱动产业升级的耦合机制。
  • 张金清, 聂雨晴
    南方经济. 2020, 39(11): 13-27.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80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中国地方政府财政反应特征,文章在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中,首次识别了基础盈余主动调整的有效性条件作为分析前提,进而完善了债务不可持续性的定义内涵和度量方法,最终建立了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评估模型。凭借此模型,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进行了评估,主要结论如下:在经济增速不稳定背景下,施行顺周期财政政策的中国地方政府,容易落入基础盈余主动调整无效的境况,因而在对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进行分析时,有必要考虑基础盈余主动调整的有效性;通过检验发现,新构造的债务不可持续概率和条件期望债务空间指标,均能较好反映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而单纯的债务率指标对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无解释力;在2019年,天津、贵州和青海等地已处于财政疲劳引起的债务不可持续状态,内蒙古等六省的条件期望债务空间不足20%,其余省份的条件期望债务空间仍相对充裕;最后,通过考察债务可持续性的改善渠道又进一步发现,财政透明度的提高可有效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
  • 李笑, 华桂宏
    南方经济. 2020, 39(11): 28-46.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713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采用2008-2017年中国高科技上市公司数据,依据海外子公司投资动机计算企业基于深度和广度的技术寻求型OFDI速度,并此基础上以投资速度对企业总体创新、颠覆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的影响研究为中心,实证检验吸收能力在其中起到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无论是基于深度还是广度的技术寻求型OFDI速度与企业创新绩效均呈现倒U型关系;(2)吸收能力对企业OFDI速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起到负向调节作用;(3)从投资地区异质性看,高吸收能力的企业无论在发达还是发展中国家基本可通过快速技术寻求型投资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但低吸收能力的企业更适合以较低的投资速度进行技术寻求;另外,在发达国家的OFDI尤其可以帮助企业提升颠覆式创新绩效。
  • 罗鹏, 倪令兵, 陈义国, 于寄语
    南方经济. 2020, 39(11): 47-61.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717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有研究表明高房价会降低全要素生产率(TFP),在"稳房价、稳预期"的调控思路下,房地产调控能否缓解高房价对TFP的抑制作用呢?文章构建包含房地产部门和最终产品部门的理论模型,探讨房价和房地产调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非对称影响。在实证检验部分,测算2008-2018年15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房地产调控强度,采用门槛回归检验房价和房地产调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合理的房价有利于TFP增长,但过高的房价阻碍了TFP增长。(2)房地产调控力度较弱时对TFP的影响为负,房地产调控力度适中时对TFP的影响为正且效果最佳,将房地产调控区分为需求侧调控和供给侧调控,需求侧调控由弱转强时对TFP的影响由负转正,供给侧调控对TFP的影响始终为正。(3)房地产调控通过影响公众房价预期进而对TFP产生影响。
  • 黎绍凯, 朱文涛
    南方经济. 2020, 39(11): 62-82.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715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借鉴Khandelwal et al.(2013)扩展的产品质量异质性模型,构建了一个两国之间产品贸易的一般均衡模型,并推导企业出口模式选择影响产品质量升级的理论框架,再利用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对理论假说进行系统检验。结果发现:(1)直接出口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提升效应明显高于间接出口企业,"反事实"检验和安慰剂检验的结果依然稳健。(2)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地区企业出口的产品质量提升效应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企业,而且中西部地区的间接出口抑制出口产品质量提升;民营、外资企业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对产品质量提升效应均高于国有企业。(3)进一步研究企业出口模式的动态转换效应发现,企业由间接出口转向直接出口显著提升了出口产品质量,并且生产率较高的企业通过提升出口固定成本效率而加速出口产品质量升级。
  • 李书娟, 王贤彬
    南方经济. 2020, 39(11): 83-98.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716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地方政府肩负着实现地方经济增长的任务,在其面临经济增长压力时,必然想法设法稳增长。文章进一步拓展已有文献,提出了一个地方政府借助国有企业投资扩张保障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实现的逻辑框架。文章采用2001-2016年地级市经济增长目标数据,构造了一个度量地方政府面临的经济增长压力的指标,结合A股上市公司微观数据对理论逻辑进行验证。实证发现:增长压力显著提高了国有上市公司的投资,对非国有上市公司则没有明显影响。这一规律在中国经济受到重大冲击的情况下更加明显。最后,发现在经济增长压力下的国有上市公司投资扩张对企业投资效率有不利影响。文章的研究增进了对国有经济作用以及中国经济增长规律的学理认识。
  • 林秀梅, 关帅
    南方经济. 2020, 39(11): 99-115.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71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打破资源和环境的诅咒,是保持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必要条件。现有对环境规制如何影响经济结构转型的研究往往忽略了财政分权下的地方政府间经济增长竞争引致的环境规制互动行为,进而导致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差异。文章基于政府竞争视角,借助两区制空间Durbin模型对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的策略互动行为进行检验,随后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与传导机制分析。研究发现:标尺竞争机制下,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存在相互模仿行为,即邻近地区降低环境规制强度,本地区亦会相应降低环境规制强度,彰显出环境规制的非完全执行特征;环境规制未能促进本地产业结构合理化,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互动行为不利于邻近地区产业结构合理的均衡化发展;环境规制有效推动本地产业高度化进程,且地区间环境规制互动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促进产业高度化发展;机制分析结果显示,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策略互动行为削弱了要素配置效率,不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同时,环境规制激发创新补偿效应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因此,引导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良性竞争,有效发挥环境规制对产业转型升级积极作用,有助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
  • 花拥军, 王冰, 李庆
    南方经济. 2020, 39(11): 116-131.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714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运用2009-2017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通过长、短期社会责任的影响对比,考察了在面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冲击时,企业社会责任对融资约束的影响效应,并论证了不同政策不确定程度下的效应表现机理。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具备"累积效应",长期社会责任的融资约束缓解作用强于短期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也具备"保险效应",会显著削弱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加剧融资约束的程度。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累积效应"仍然存在,且会因长期社会责任"保险效应"加强而得到强化。不同产权性质下: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受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较小,且"双效应"更稳定;而非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对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更强,但受经济政策冲击更大。研究揭示了企业社会责任对融资约束的积极效应,呼吁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值得长期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