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期刊团队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2021年, 第4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4-25
全选
|
论文
Select
中国当前劳动力技能短缺与企业应对
明娟, 卢小玲, 丘丽云
南方经济. 2021, 40(4): 1-17.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81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口红利减弱,中国技能短缺问题愈发突出,如何有效应对技能短缺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文章就雇主应对技能短缺的方式提出四个假设,并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中国雇主—雇员匹配数据追踪调查",采用Tobit模型考察了雇佣条件在改善技能短缺上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工资对技能短缺的影响并不显著,没有证据显示上调工资能改善企业的技能短缺问题,而签订长期劳动合同有利于缓解高技能劳动力短缺,强化在职培训和劳动保护有助于改善低技能劳动力短缺。本研究为破解技能短缺难题提供参考,企业应对技能短缺应因事为制,避免提高工资的惯性思维,注重高技能劳动者在职业发展上的需求,关注低技能劳动力在劳动保护上的诉求,并保证持续有效的在职培训。
Select
工资对个人劳动供给的非线性影响:部门市场化程度差异视角
吴传琦, 张琪
南方经济. 2021, 40(4): 18-36.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81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国不同部门市场化程度有所差异,劳动供给的部门异质性随之体现。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结合汉森门槛回归模型和劳动供给模型,依托部门市场化程度的差异性,文章探讨了工资对劳动力个人供给的非线性影响及其部门异质性。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我国市场部门与公共部门劳动力的个人劳动供给有所差异。第二,工资与个人劳动供给呈现非线性关系并且存在部门异质性。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工资对个人劳动供给的影响存在三个"突变点",工资门槛均使得工资"激励效应"加强并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第三,劳动供给的工资门槛存在性别、城乡和行业异质性。第四,随着年龄增长、人力资本积累,个人劳动时间供给趋于降低,签署书面劳工合同使得市场部门劳动力工作时间显著增加,而政治面貌显著影响公共部门劳动供给。总体来看,无论是市场部门还是公共部门,我国劳动力个人供给曲线均未"向后弯曲",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提升居民幸福感等议题需持续关注。
Select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与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基于中国286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支宇鹏, 黄立群, 陈乔
南方经济. 2021, 40(4): 37-54.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813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是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红利"和"制度红利"。文章基于2004-2018年中国286个城市数据,探讨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对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异质性差异以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有效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分区域的结果来看,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东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效应明显高于中部地区,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效果不明显。文章进一步从资源配置和制度供给两个维度检验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外部调节和内在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有效调节了资本要素的作用路径,增强了资本要素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尚未实现对劳动力要素的有效正向调节。同时,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主要通过制度供给效应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而东部地区制度供给效应显著高于中部地区。
Select
中国“三农”创新创业政策的历史演进:基于中央一号文件的语料库研究
张慧玉, 戴颖, 张丹琦, 陈寒松
南方经济. 2021, 40(4): 55-68.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80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创业成为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而"三农"创新创业与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密不可分。学者们对"三农"创新创业关注颇多,但尚未对相关政策进行系统的历时梳理,难以从整体上把握"三农"创新创业政策的发展脉络。文章基于话语历史分析框架、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对历年中央一号文件进行话语分析,以此透视中国"三农"创新创业政策的历史演进。研究发现,随着历史阶段的逐步推进:(1)中央一号文件始终围绕"农村"和"农业"的主题,对"创新"、"创业"及其部分同义词的提及率逐步甚至迅速上升,这在话语上佐证了政府日趋重视"三农"创新创业;(2)中央一号文件中"农民"的关键性有所降低,对其他创新创业主体和形式的提及率逐步上升,表明"三农"创新创业的主体趋于多元化、内容逐渐丰富;(3)中央一号文件政策话语中的政策态度从"加快"、"实行"逐步过渡到"稳定"与"完善",说明"三农"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已逐步形成。研究揭示了社会历史演进情境下"三农"创新创业政策的发展规律,深化了人们对核心"三农"政策及相关创新创业活动的历时性认识,而本研究对话语历史分析及语料库分析方法的引入也为政策话语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Select
精英身份与农民创业:趋名还是逐利?
杨婵, 贺小刚, 王博霖
南方经济. 2021, 40(4): 69-85.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805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村精英群体因具有独特的优异特质和能力素养成为农村创业的主力军,但是农村精英能否通过创业实现"名利双收"?学术界尚无定论。文章利用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的数据得到以下研究结论:①农村精英的创业并非纯粹的"逐利"行为,而是追随内在的"趋名"导向,农村精英创业主要是为了实现家庭社会地位的提高、村落人缘水平的改善、村落话语权的增加等非经济目标,这种"趋名"导向使得创业者配置于经济目标的注意力资源相对不足,进而制约了其"逐利"目标的实现。②随着家庭经济资本的增加,农村创业者的精英身份对经济目标的注意力配置不足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即丰裕的家庭经济资本将弱化精英身份对实现经济目标的制约效应;同时,家庭经济资本的增加将进一步强化精英身份对非经济目标的提升作用。③随着外部制度环境的完善,精英身份对农民创业经济目标的注意力配置不足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即完善的外部制度环境将弱化精英身份对实现经济目标的制约效应;同时,外部制度环境的完善将强化农村精英群体对非经济目标的追求。本文基于创业动机理论与注意力基础观分析了精英身份在农民创业过程中的经济效应与非经济效应,探讨了农村精英群体在"趋名"与"逐利"之间的权衡与取舍,并将家庭经济资本与外部制度环境纳入研究框架,构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农民创业模型,丰富了农民创业理论的研究范畴。
Select
技术生态位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技术宽度和技术重叠度整合视角
朱正浩, 戚聿东, 赵志栋
南方经济. 2021, 40(4): 86-105.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808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定义技术生态位为企业技术能力相对位置和发展潜力,用以刻画竞争视角下企业技术能力全貌,在整合技术宽度和技术重叠度基础上,发展出"技术追随型""技术多样型""技术专长型"和"技术平衡型"四类技术生态位。在实证中使用了2011-2018年沪深医药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比较了不同技术生态位企业的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结果显示,相对于"技术追随型"企业,"技术多样型"、"技术专长型"和"技术平衡型"企业有更高的短期绩效;且"技术多样型"、"技术专长型"企业有更高的长期绩效;相对"技术多样型"企业,"技术平衡型"企业有更高的短期绩效,二者在长期绩效上的差别不显著。技术生态位分类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测量企业技术能力,从而更清晰地解释技术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也为理解企业技术能力演化过程提供了新视角。
Select
税收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异质性”效应——基于规模结构双重视角下的实证分析
叶园园, 殷红, 吴超林
南方经济. 2021, 40(4): 106-122.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812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经济形势愈加严峻及中央实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对居民消费的驱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基于常参数计量经济模型的研究忽略了不同经济时期税收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异质性"效应。文章采用DAG递归预测的方差分解法,对于税收政策与居民消费间的动态因果关系进行识别,并构建带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参数因子扩展向量自回归模型,分别从税收规模和税制结构视角出发,探究税收总量、不同税系、不同税类以及不同税种对居民消费的时变效应。研究发现:(1)不同时期税收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差异较大,经济萧条时期税收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危机后影响程度大幅提高并长期稳定在较高水平。(2)从税收规模来看,税收政策对居民消费产生极为显著的"非凯恩斯效应"。从税制结构来看,直接税的扩张对居民消费产生显著的促进效应;商品税及其内部消费税、增值税的扩张显著"挤出"消费,关税轻微"挤入"消费,近年来增值税的"挤出效应"大幅增强;个人所得税对消费的"挤入效应"显著强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的总体扩张对消费产生"挤出效应",但占比相对较高的房产税、契税和土地增值税并未"挤出"消费。因此,政策当局应适度降低商品税税负水平、逐步下调个人所得税税率、完善财产税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