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40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1-08-25
  

  • 全选
    |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
  • 李义平
    南方经济. 2021, 40(8): 1-7.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909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选择市场经济,是因为迄今为止的历史证明市场经济是可以富其国裕其民的。然而,我们所要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不仅要富裕,而且必须是共同富裕的市场经济。因此,我们必须对市场经济进行改造,创造出我们自己的市场经济,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该文遵循实事求是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从市场经济旨在提高效率、社会主义则是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公正、路径依赖和历史沿革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等四个方面论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伟大选择。这样的选择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富裕。
  • 开放村庄与城乡融合发展
  • 罗必良
    南方经济. 2021, 40(8): 8-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谢东东, 赵泽皓, 孔祥智
    南方经济. 2021, 40(8): 12-23.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909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离不开要素在城乡间双向互动。文章在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从形成分割、打破分割、开始融合的演进逻辑基础上,采取乡村向城市要素开放的切入点,准确识别开放乡村的发展必然与现实困境,并从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案例相结合的角度研究村庄如何向城市要素开放。研究表明,开放村庄是优化城乡要素配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及发挥乡村多元价值的必由之路,但是同时又面临着要素难以集聚、服务质量低下及集体产权开放性不够的现实挑战。为此,应深化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提升产权结构的开放性,顺应城乡人口互动发展趋势,搭建人才下乡机制,引进乡村产业、公共服务相关紧缺人才成为新村民,推动乡村开放水平提高。
  • 钱文荣, 郑淋议
    南方经济. 2021, 40(8): 24-34.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909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有文献多关注以城市为主导的人口双向流动与融合,而研究以乡村发展为目标的双向流动与融合却付之阙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向城市的流动与融入经历了从小范围、小规模的就地、就近为主向大范围、大规模的跨省、跨区域为主的历史转变,农村居民的迁徙权和居住权也呈现出从权利限制向权利开放的转变趋势。不过,当前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依然是农村居民从乡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与融入为主,城市居民流向乡村并融入乡村的相对较少,且主要表现为人才下乡、资本下乡和市民下乡。为了深入推进以乡村发展为目标的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与融合,未来有必要促进乡村从打开进城渠道向全面开放村庄转变,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和乡村建设制度改革,推动进城农民市民化、下乡市民村民化、农业经营职业化和乡村经营市场化,让乡村出得去、进得来、留得住,并成为各类主体创业的大舞台。
  • 陈奕山, 吴重庆, 张慧鹏
    南方经济. 2021, 40(8): 35-47.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909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生产要素通过流动实现集聚是提升生产分工规模和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但要素过度流失不利于乡村自身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前,"乡-城"生产要素流动规模较小;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在重工业发展战略下乡村生产要素被约束流动;改革开放以来,"乡-城"生产要素单向流动趋于加速;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乡村振兴新篇章,致力于改变乡村要素单向外流的局面。近代以来,立足于乡村且突破村庄社区规模的分工生产和集聚性生产没有大范围发展起来,乡村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不强。新中国的综合发展成就为发展现代化的乡村集聚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探索在县域层面整合资源和集聚要素是振兴乡村和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方向。
  • 论文
  • 李建发, 陈文川, 张津津, 张国清
    南方经济. 2021, 40(8): 48-65.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817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2009-2018年289个地级市数据样本,结合"烙印理论",考察了金融官员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具体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相对于非金融官员,金融官员能显著地抑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表现为"治理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巡视未覆盖地区、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越佳和制度环境越好时,金融官员抑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效果越明显。文章实证分析了官员的金融经历对地方隐性债务风险的作用机理及具体效应,有效地诠释了"金融副省长现象",为金融干部队伍建设和金融监管提供理论解释与经验证据支持,也为现阶段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提供了启示。
  • 周兰, 姚星齐, 刘泽华
    南方经济. 2021, 40(8): 66-85.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809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财务行业是一个具有风险属性和资本属性的特殊行业,财务经历有助于塑造CEO良好的风险认知和融资能力。文章基于烙印理论,以2009-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风险认知烙印"和"融资能力烙印"双重视角研究了CEO财务经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发现,CEO财务经历对企业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采用PSM-DID、Heckman两阶段模型等控制内生性后,该结论亦成立。具体而言,CEO财务经历主要是通过发展CEO的"风险认知烙印"和"融资能力烙印"两种烙印效应来促进企业创新;CEO财务经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CEO外部薪酬差距更大、CEO持股比例更高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文章的研究发现烙印效应可能是解释CEO财务经历影响企业创新的重要机制,这为上市公司制定科学合理的CEO聘任决策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
  • 许蓝月, 董保宝
    南方经济. 2021, 40(8): 86-101.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905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践表明,新创企业的绩效提升离不开内部团队的内嵌式网络关系构建,但现有研究缺乏对"转换型领导如何有效管理团队运作过程以实现新企业绩效增长"这一问题的深入分析。鉴于此,文章基于高阶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构建了一个跨层次中介作用模型,深入挖掘了网络关系和集体效能在转换型领导和新创企业绩效之间的并列中介作用,并通过Bootstrapping方法对432家新企业CEO以及企业不同团队成员的两阶段的跨期配对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转换型领导正向促进新企业绩效,网络关系和集体效能在转换型领导和新创企业绩效之间发挥了并列中介作用和链式中介作用,且在多条中介路径中,集体效能发挥的中介作用最大。上述研究结论不仅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揭开了转换型领导促进新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还有助于新企业领导者有效管理团队互动行为以实现企业持续成长。同时,文章丰富了创业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的研究结论。
  • 谭杰
    南方经济. 2021, 40(8): 102-111.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908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超大城市集结人力资本的虹吸效应日渐增强,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人才逐渐成为城市流动人口的主体部分。文章梳理了流动人口研究的概念范畴变化,主要是从笼统的农民工概念到次级群体,再到城市新移民研究,这一动态演变过程反映国内流动人口精细化研究的内在需要。城市新移民的研究视角进一步丰富了流动人口研究,有助于破除先前研究的思维定势,还原流动人口的多样性特点,体现流动人口的时代性特征。文章提出,随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国内流动人口研究应转向城乡互融性思维、关注人口结构性融合以及强化微观整合性等视角,更加重视超大城市复杂化人口结构中的城市治理难题、青年群体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困境、域外经验对国内应对流动人口策略的借鉴作用,进而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 魏冬, 冯采
    南方经济. 2021, 40(8): 112-134.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90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空气污染对产业的科技创新同时产生"抑制效应"和"激励效应",前者指空气污染会触发环境规制强化,提高企业成本,进而抑制产业的科技创新,后者指空气污染会激励产业转型创新,进而促进科技创新。那么,近年我国空气污染对产业创新水平的影响是哪一种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在什么条件下"激励效应"会超过"抑制效应"?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影响效果是否相同?围绕上述问题,文章基于34个细分产业的专利授权大数据的证据,通过固定效应基本模型,建立空气污染浓度与产业科技创新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结合动态面板模型,分析空气污染浓度与产业科技创新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进一步在不同的污染产业、不同的环境规制严格程度和34个细分产业条件下进行了异质性分析,在环境规制存量、执法力度、改变科技创新变量和改变固定效应的条件下进行了稳健性分析,并从作用渠道和协同效应两方面解释了作用机制。实证研究发现,在全国层面,空气污染对科技创新水平产生的"激励效应"大于"抑制效应",在污染地区和污染密集产业,空气污染对科技创新水平有更大的促进效果。根据文章的分析,在全国层面空气污染倒逼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激励效应很大,足够抵消空气污染对科技创新造成的抑制效应。但这并不意味着空气污染是可以接受的,促进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的根本原因是激励效应,因此,建议政府更多地关注和加强激励效应,完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境监督力度,同时对科技创新进行更多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