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4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3-25
  

  • 全选
    |
    国家治理与经济发展
  • 杨 进, 化汝婷, 周克清
    南方经济. 2024, 43(3): 1-18.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41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不断增长,严重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文章以“金税三期”工程作为准自然实验,探究大数据税收征管对公司关联交易的治理作用及其影响机制。基于2011—2018年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发生的商品与劳务类关联交易数据,通过构造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文章研究发现以“金税三期”工程为代表的大数据税收征管模式显著降低了企业的关联交易水平。异质性分析发现,当公司内部治理水平较低,外部市场制度不完善时,“金税三期”工程对关联交易的治理作用更为显著。关于机制的研究显示,大数据税收征管通过征税效应、治理效应和信息效应降低委托代理成本、提高会计稳健性和提升会计信息透明度,从而减少企业关联交易水平。文章的研究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大数据税收征管的经济效应,而且对我国在数字经济时代深化监管方式改革提供了政策启示。
  • 王 博, 朱 沆
    南方经济. 2024, 43(3): 19-37.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402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完善的正式制度是激活地区创业活力的重要保障。然而,现有研究往往聚焦于整体制度或单一制度展开分析,忽视了不同制度对创业选择的作用机制差异及其潜在复杂效应,这既造成了现有诸多争论的产生,也极大限制了对创业选择中制度影响力的理解。基于制度解绑观点,文章将合约履行制度和产权保护制度视为国家正式制度的两个关键维度,采用分层线性模型对2010-2015年54个国家的355769个劳动力个体样本的检验结果表明,尽管两种制度的改善均有助于提高个体机会型创业可能性,但内在机制的差异却将导致不同制度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明显的效应差异。一方面,合约履行制度将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对低人力资本个体的机会型创业决策产生更明显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产权保护制度则将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对高人力资本个体的机会型创业决策产生更明显促进作用。特别是,作用机制的差异也将导致两种制度对创业决策的共同作用产生潜在抵消效应。上述结论在采用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保持一致。文章研究结论揭示了对多元制度进行划分是有价值和必要的,有助于推动领域讨论从整体、单一制度的简单分析向多元制度复杂分析的视角转变,并为地方政府根据具体实践促进创业提供一定启示。
  • 罗富政, 赖纹慧
    南方经济. 2024, 43(3): 38-55.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4107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际经济协同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城际发展格局构建的重要方向,而统一大市场建设在城际经济协同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2011—2020年全国24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构成的29403组两两城市对样本,实证检验统一大市场建设对城际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和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统一大市场建设显著促进我国城际经济协同发展,在处理内生性问题和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处于同一区域内部的城市间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经济协同发展的作用强于不同区域城市间的作用;统一大市场建设可以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市场需求驱动,促进城际经济协同发展;经济关联度可以强化统一大市场建设对城际经济协同发展的促进作用,而地理临近性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
  • 国民经济运行与管理
  • 张 炜, 妥璟旖, 王乃合, 张鲁瑶
    南方经济. 2024, 43(3): 56-75.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4106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大突发事件频发使得国际贸易供应链安全问题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议题。全文基于全球重大卫生事件冲击下的国际视角,采用 CoDEA 模型分步评估供应链初始节点、子链和整体链条韧性,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进一步探究各节点经济体在风险传导中的角色与功能。结果表明:(1)此次疫情的冲击存在于国际贸易供应链的上游、中游与下游三个节点,对整体韧性的补偿作用有限且成本高昂;(2)风险传导与风险抵御能力不同步,在此次疫情冲击下,风险传导影响力较强的经济体通常不具备较强的供应链韧性,而中国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对强化国际供应链网络韧性起到积极作用;(3)经济体因风险厌恶情绪,试图通过边缘化规避冲击,但并未产生实质性的避险效果;(4)相较于主受益板块与经纪人板块,此次风险传导关系以溢出板块为主,过多的外溢促使风险交叉迭代传播,加剧了疫情对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冲击损伤。基于此文章提出国际贸易供应链韧性提升与风险防范的政策启示。
  • 王 昕, 汪 萍
    南方经济. 2024, 43(3): 76-100.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4102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经济结构转型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发展特征,中国工业如何实现出口产品由“量”向“质”稳步转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文章在产能协调理论和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构建均衡数量模型刻画“内循环”产能模式内涵,以及出口产品质量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门槛模型检验2010—2020年环境规制下“内循环”产能与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在遵循环境规制要求的前提条件下,“内循环”产能模式对制造业出口质量具有推进效应,但地区“内循环”产能模式存在阶段性发展过程。第二,科技创新虽然能够优化“内循环”产能模式中产能质量和产能规模的均衡关系,实现出口产品质量的持续优化,但生产资本分配特征和地区经济偏好仍是“内循环”产能模式的质量要素优化的主要制约因素。第三,环境规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赋能能够有效加速“内循环”产能模式的产品质量优化进程,避免产能质量与产能规模结构失衡。文章为中国制造业实现出口产品质量持续优化提供理论和经验证据,加强政府对市场资源规划和宏观调控政策制定的认识。
  • 汪田姣, 陈金源, 温可仪
    南方经济. 2024, 43(3): 101-120.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412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向西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开辟国际贸易新通道是新时期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命题。文章基于2010—2022年中国31个省份层面的面板数据,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系统研究国际贸易新通道建设对中国“向西开放”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显著促进了中国“向西开放”,政策效应集中于主通道区域与沿海地区,且主要促进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国家与RCEP国家的向西出口开放水平。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主要通过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完善带来的的贸易成本节约效应与市场资源的整合效应带动中国“向西开放”。拓展研究表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向西开放”效应存在可持续与可推广性质,其出口溢出效应主要来源于周边地区合作共建的贸易创造而非贸易转移。文章为中国开辟更多“向西开放”国际贸易新通道,规避中美贸易摩擦、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等“向东开放”传统问题提供经验证据,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政策启示。
  • 产业发展与企业提质
  • 霍启欣, 方 慧
    南方经济. 2024, 43(3): 121-140.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41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数字经济全球化持续推进和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文章从产业内与产业间关联的视角全面考察了数字产品进口对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从产业内溢出效应看,数字产品进口通过要素配置优化效应、价值链参与效应和成本节约效应显著促进了本产业内企业创新,且这一创新溢出更多被非国有企业、中、高技术水平行业和高创新人才聚集度地区的企业所获取。从产业间溢出效应看,数字产品进口能够通过中间品投入效应促进产业链下游企业创新,但通过降低市场规模对产业链上游企业创新产生了负向影响。进一步的拓展性分析表明,企业间资源再配置引发的产业内结构效应是数字产品进口提升制造业整体创新水平的重要途径。研究结论为评估数字产品进口的创新溢出效应提供了更为深入的证据,对于中国合理利用全球高端要素和创新资源、优化数字产品进口的产业关联溢出机制、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中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邓 宏, 尹斯斯, 马如飞
    南方经济. 2024, 43(3): 141-168.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4017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通过城市群规划重构区域发展格局,释放企业发展新动能,已成为国内外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文章基于2015—2021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大湾区城市群规划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研究发现:(1)大湾区规划显著提高了区域内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相比之下,大湾区规划更大程度提升了外资及其他企业、中心城市企业和传统制造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3)从机制分析来看,大湾区规划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提高人力资本集聚来促进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文章丰富了区域政策效应的研究,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