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4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06-25
  

  • 全选
    |
    国家治理与经济发展
  • 郭跃文, 刘佳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融强国建设目标下,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是充分发挥大湾区改革开放“窗口”“试验田”作用,以金融助力大湾区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必然选择。粤港澳三地金融合作历经市场驱动型、政策驱动型、战略主导型三个发展阶段。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具备重要的战略价值、功能价值。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为本,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构筑现代化金融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全力化解风险,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的金融实力和影响力。
  • 罗党论, 张思宇, 杨文慧
    南方经济. 2024, 43(6): 15-38.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4117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解决‘卡脖子’难题,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攻克的重点任务。产业投资基金作为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相结合的政策工具,已成为扶持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文章以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成立作为准自然实验场景,以半导体行业为例,建立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产业投资基金对“卡脖子”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大基金显著促进半导体行业企业发展,该结论在考虑多维度混杂影响、内生性问题等一系列可能的干扰因素后依旧成立。具体表现为企业规模扩张能力、营业收入增长能力和创新能力均显著提升。(2)相比于孵化期、成熟期的企业,大基金对成长期企业的发展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此外,上述政策效应尤其体现在所处地区腐败程度较低的企业,进一步突出了“市场化”因素在产业投资基金运行中的重要性。(3)机制检验发现,大基金通过直接投资和引导投资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通过发挥“信号效应”提振投资者信心等渠道助力企业多方位发展。文章的研究丰富了产业投资基金的效应分析及机制讨论,为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可行的实施路径,也为进一步优化产业政策、突破国际困局以及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 康 明, 踪家峰
    南方经济. 2024, 43(6): 39-56.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4118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打破市场分割,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对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价格法构建了市场分割指数,实证分析了税收分享对城市间市场分割的影响。结果表明:省市间更高的税收分享比例改善了地方政府财力,保障了对交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减弱了政府间的税收竞争,有助于打破市场分割。在使用移动份额法构造的Bartik工具变量来解决内生性问题后,所得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东中西部地区政府财力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差异,其差别将影响商品的价格和流通,使得东中西部地区的地方市场保护政策存在差异。税收分享对东部地区市场分割的影响更大。进一步分析发现,官员任期与税收分享对市场分割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替代效果,官员任期的增加弱化了税收分享对市场分割的影响。本文为促进城市间市场一体化发展提供经验证据,适时调整税收分享比例能够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同时政策调整需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
  • 国民经济运行与管理
  • 贺唯唯, 张亚斌
    南方经济. 2024, 43(6): 57-76.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4120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采用手工查找的2005—2019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考察了中国工业化背景下贸易开放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贸易开放提高本地人均收入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因此有利于促进城乡共同富裕,且该结果经过工具变量法、系统GMM法等方法处理后仍然具有稳健性。作用机制分析表明,贸易开放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FDI流入以及形成工资溢价影响城乡共同富裕。在贸易开放提高收入水平的过程中,劳动生产率、FDI以及工资溢价均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贸易开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过程中,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溢价发挥了积极作用,FDI作用则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进、出口开放对城乡共同富裕均具有促进作用,且出口开放的促进作用更强。贸易开放对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均具有促进作用,且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带动更强;贸易开放通过缩小城乡居民个体收入比与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入城”两种方式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文章最后提出了深化贸易开放、加快投资自由化、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等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
  • 宋红雨, 侯贵生
    南方经济. 2024, 43(6): 77-97.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4108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低碳转型不可避免对劳动力需求造成影响。为了评估绿色信贷政策对劳动力需求的冲击效应,文章将2012年的绿色信贷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从理论上探究了该政策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机制。进一步,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同时,从内部企业特征、外部环境特征和城市特征角度讨论了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第一,绿色信贷政策显著降低了重污染企业的就业。第二,资本更新效应在绿色信贷政策和就业之间表现为遮掩效应。产出效应和融资约束效应在绿色信贷政策和就业之间存在中介效应。第三,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金融发展水平低、市场化水平低的企业中,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劳动力需求产生了更深的负面影响。此外,在城市产业结构水平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以及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中,绿色信贷政策对劳动力需求的负面影响更强。文章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包括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预期效应检验、控制重要政策及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以及PSM-DID检验,稳健性检验结果均支持研究结论。文章具有启示意义,随着环境规制的继续加强,政府部门在考虑企业的减排目标时,也应考虑到其对就业的不利影响。
  • 产业发展与企业提质
  • 张 勇, 侯路遥
    南方经济. 2024, 43(6): 98-119.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411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精神,利用上市公司前五大客户数据考察了供应链客户稳定度能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积极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较高的客户稳定度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2)机制分析表明,客户稳定度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三条作用路径分别是促进企业稳收降本和外部融资、提高存货管理效率和促进创新。(3)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与国有企业、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行业竞争程度低的企业以及客户地理距离近的企业相比,在非国有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行业竞争程度高的企业以及客户地理距离远的企业中,客户稳定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大。(4)经济后果检验表明,较高的客户稳定度可以通过改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继而进一步提升企业价值。文章不但拓展了既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客户稳定度经济后果的相关理论研究,而且所取得的一系列结论对供应链管理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以及大客户管理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做出了必要的补充,同时也为如何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通过增强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大样本的经验证据。
  • 范红忠, 刘 洋, 魏新彦
    南方经济. 2024, 43(6): 120-137.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4103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外直接投资(OFDI)是推动母公司绿色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投资动机是分析跨国企业OFDI影响的一个基本角度。文章以A股上市企业2008—2019年数据作为样本,根据海外子公司的经营范围手工整理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利用 PSM-DID 方法实证检验不同投资动机下对外直接投资如何影响母公司绿色创新。结果发现:(1)整体上对外直接投资显著促进了母公司绿色创新,多种稳健性检验证明该结论的可靠性;(2)区分OFDI动机的研究发现,商贸服务型OFDI和当地生产型OFDI对母公司绿色创新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技术研发型OFDI和资源开发型OFDI对母公司绿色创新的影响均不显著;(3)机制检验发现,商贸服务型OFDI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绿色竞争效应两种途径来促进母公司绿色创新,当地生产型OFDI通过提高利润、资本配置效应和环境合规效应三种途径来促进母公司绿色创新。技术研发型OFDI无法增加企业研发投入,进而难以促进母公司绿色创新。资源开发型OFDI不能提高企业利润,进而对母公司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不显著。文章为中国政府制定针对性的OFDI政策来促进母公司绿色创新,实现中国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 安占然, 王帅, 朱廷珺
    南方经济. 2024, 43(6): 138-158.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4118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可持续发展理念影响,国际市场愈发重视企业的ESG表现。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背景下,研究ESG表现与企业出口的关系对于我国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及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整合 2009—2016年中国海关企业与A股上市公司数据,并将其与华证评价体系下的企业ESG评分相合并,系统考察了ESG表现对上市公司出口绩效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ESG表现能显著促进企业出口规模扩张,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ESG表现的效应分解显示,企业在环境、社会责任及公司治理各个维度的良好表现均会对其出口规模扩张产生积极影响,且相较于社会责任,环境和公司治理方面的良好表现对企业出口规模扩张的促进作用更强;异质性分析表明,ESG表现对不同类型企业及产品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推动了非国有、非重污染企业及目的地为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的出口;机制检验显示,ESG表现通过提升企业声誉、减少贸易壁垒限制和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促进企业出口。此外,文章还发现良好的ESG表现可以提升企业出口的广延边际和集约边际,促进企业出口贸易模式转型升级并提高其出口技术复杂度。文章为ESG表现如何影响企业出口提供了证据,也为我国推进ESG建设和助力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