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43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4-07-25
  

  • 全选
    |
    国家治理与经济发展
  • 苏 剑, 杨盈竹
    南方经济. 2024, 43(7): 1-11.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420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创新是扩大优质需求的根本方式,是驱动新一轮康波周期开启的关键力量。近年来,全球涌现了众多革命性的科技成果,包括星链系统、智能机器人、太空产业、量子计算、核聚变、室温超导等,带来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是未来推动全球经济持续繁荣的关键引擎。经济运行呈现周期性波动,根据周期长短可以划分为短周期、中周期和长周期,短周期主要受供给和需求影响,而长周期则依赖于创新驱动。因此,尽管短期内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长期看全球经济将逐步进入新的经济长周期。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的高级形态,明确了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方向,培育新质生产力就是引导中国经济进入长周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在新能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量子计算技术等领域已经取得显著优势,需要抓住本轮科技革命机遇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依靠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原创性创新,着眼于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打造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新优势,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马思腾, 刘业进
    南方经济. 2024, 43(7): 12-26.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42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因—文化共同进化理论”,特别是利用“文化基因视角”解释文化演化中群体选择的复苏,最常见、最重要的文化基因就是新制度经济所说的“制度”。但当前学术界远未就文化演化理论中的选择单位/复制者、互动者和性状群体等重要概念达成共识,因此,深入研究文化演化的基础并不牢固。文章认为,相较于“谜米”,复制者更适合作为文化演化的选择单位,它是文化中可复制、可传递的片段,具有非物质特征,其概念与约翰·塞尔和哈耶克所指“社会科学事实”接近;复制者可分三类:Ⅰ类复制者为制度性事实(如惯例、法律),Ⅱ类复制者为人设计的产物(如设计汽车的知识),Ⅲ类复制者为人的行为但不是人设计的产物(如道德规则);复制者搭载在互动者上;互动者具有物质特征,即文化群体;具有不同表型的文化群体即“性状群体”。结合普莱斯方程,通过对信念、价值观、态度等决定文化群体表型适应度至关重要的复制者展开分析,可以理解复制者、互动者、复制者适应度和群体选择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解释文化群体选择的工作机制,即复制者决定性状群体的表型相对适应性优势,分析哪类复制者能够被采纳,哪类复制者最终会被消除。由此解释语言、道德、货币、分立的财产权等塑造人类合作秩序核心制度的起源
  • 刘诗羽, 罗必良
    南方经济. 2024, 43(7): 27-43.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4203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陪读作为农民家庭帮助幼年子女获得更优教育机会的教育风险投资,将大量年轻母亲束缚在家庭中,使其承受着剧增的子女教养负担,从而抑制了其多孩生育意愿。文章基于农民家庭教育投资策略变迁的视角,利用CFPS数据实证考察陪读行为对农村母亲生育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陪读显著抑制了农村陪读母亲的多孩生育意愿。有陪读经历的农村母亲,其生育孩子的期望数量明显少于没有陪读经历的农村母亲,且其结果具有稳健性。(2)机制分析发现,农村母亲在陪读过程中的“密集母职”实践引致其精神压力的增大,显著抑制了其多孩生育意愿。(3)进一步证据表明,陪读对农村母亲生育意愿的负向影响存在溢出效应,即对于没有选择陪读的农村已婚育龄女性来说,其生育意愿会受到同村陪读母亲经历的负向影响。(4)异质性分析发现,不论子女在何地学校就读,陪读对农村母亲生育意愿的抑制作用具有普遍性。由此,提高农民生育意愿的关键,在于保障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动教育责任回归学校,减轻农民家庭子女教育负担,并警惕农村社会互动的消极效应。
  • 国民经济运行与管理
  • 魏嘉辉, 顾乃华
    南方经济. 2024, 43(7): 44-69.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4115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业机器人应用既能通过上游“需求关联”效应和下游“成本节约”效应为服务业创造就业岗位,也能通过下游“加速标准化”效应挤出就业。通过嵌入投入产出关系建立关于服务业的关联渗透指标,发现上、下游影响整体上促进了服务业就业。机制检验发现,工业机器人上游影响伴随着工资增进,且偏向存在于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生活服务业;工业机器人的下游影响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岗位创造偏向于高技术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岗位破坏影响偏向存在于低技术特征的流通生产服务和传统生活服务。其他异质性分析发现,国有化程度因伴随着更高的社会责任而有更强的下游关联效应,但也因岗位的相对刚性而抑制上游关联效应;对外贸易有助于提高制造业嵌入生产性服务动机,促进上游关联影响,但也因投入品进口而弱化下游岗位创造;地区受教育水平对上下游关联岗位创造均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而地区女性比例越高、非农人口占比越大,上游关联岗位创造效应越强。文章结论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对“机器换人”的担忧,工业机器人应用能促进关联服务业岗位增加,有利于促进人与机器自然分工,实现跨产业“人机互补”,推动就业充分高质量发展。
  • 余壮雄, 林嘉雯
    南方经济. 2024, 43(7): 70-90.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420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代表生产与服务自动化与智能化的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对全球全产业链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冲击。文章基于1996—2018年30个国家26个行业的面板数据,研究机器人应用促进碳减排的空间与价值链外部性。实证结果发现:机器人应用不仅降低了本行业的碳排放强度,还存在空间清洁溢出效应与价值链向上低碳传导效应,有效降低周边地区与上游行业的碳排放强度,但上游行业应用机器人后,反而加剧了下游行业碳排放强度。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本地区的机器人应用通过促进周边地区同行业的产业聚集推动该行业实现清洁生产,下游的机器人应用能够提高上游创新水平与竞争优势实现上游行业低碳化发展,上游的机器人应用则通过抑制下游行业规模扩张与创新能力提升,使下游陷入“低端锁定”困境,难以实现低碳转型。异质性结果显示,数字化发展水平高、清洁技术先进、高研发资金投入的国家以及低污染、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行业能够更有效地接收到机器人应用带来的空间清洁溢出与价值链向上低碳传导效应,且不论如何改变国家与行业分组,上游应用机器人对下游的污染效应始终稳定存在,文章研究为客观评估机器人应用对经济低碳发展的影响提供国际视角的证据。
  • 孙明松, 许培源
    南方经济. 2024, 43(7): 91-112.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4119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拓展的三地区局部溢出(LS)模型,对城市群创新中心的形成机制、结构特征和空间演化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对最具“创新城市群”特征的长三角城市群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城市群创新中心形成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在于知识资本积累,随着知识资本集聚,城市知识生产(创新)成本逐渐降低,进而促使知识资本更为内生地集聚,如此循环反复,最终促进了城市群创新中心形成;(2)知识资本空间溢出是创新中心形成的主导因素,城市群不同地区知识资本本地溢出和跨地溢出存在差异,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群“创新中心—边缘城市”结构;(3)城市群创新互动在于创新中心知识溢出巩固了“群”结构,边缘城市的承接作用使得“中心”更具竞争力,进而提升了城市群整体福利水平;(4)在长三角城市群,本地市场效应和知识资本溢出效应促进了创新中心的形成,市场拥挤效应则起到了抑制作用。打造城市群创新中心是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城市群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石,文章为解决中心城市虹吸、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建设城市群创新体系、培育城市群创新中心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 产业发展与企业提质
  • 闫中晓, 陈爱贞
    南方经济. 2024, 43(7): 113-131.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4118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产业链关联视角,文章理论分析了出口强度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00—2014年中国制造业行业数据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出口强度增大会抑制产业升级,内生性检验结果稳健;机制分析验证了,总体上,出口强度增大会增加产业链国际关联、减少产业链国内关联,但主要通过增加产业链国际关联带来产业升级抑制效应。基于中国出口竞争优势多集中于高资源依赖度行业的现实,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高资源依赖度行业出口强度增大会增加产业链国际关联、减少产业链国内关联而抑制产业升级;低资源依赖度行业没有显著性影响。为此探索突破路径,发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能有效对冲出口强度增大对高资源依赖度行业升级的抑制效应。可见,面临日趋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中国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开拓国际市场和获取全球资源的同时,亟须着力于发展国内产业链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该研究能为向“以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转变的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产业升级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 赵文涛, 王 岚
    南方经济. 2024, 43(7): 132-150.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420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背景下,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能帮助企业实现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提升全球价值链韧性,是促使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抵御全球冲击的重要抓手。文章采用微观企业层面数据,探究企业人工智能出口对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企业人工智能出口对全球价值链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人工智能出口可有效促使企业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经稳健性检验、内生性分析后,结果依然显著。该影响效应在不同贸易方式、企业所有制、不同行业及区域间具有显著异质性,表现为企业人工智能出口对一般贸易和混合贸易企业、外资及港澳台企业、中高技术行业及东部地区企业的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效应更为突出。影响机制检验表明,企业人工智能出口主要通过提高总体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研发创新促使企业向全球价值链上游环节跃升。拓展性分析显示,企业人工智能出口可显著提升全球价值链韧性,主要体现在稳定已有链条、增强其韧性和安全性上。文章立足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和韧性提高视角,为如何借助人工智能稳定高效地促使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