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41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2-11-15
  

  • 全选
    |
    理论探索
  • 南方经济. 2022, 41(11): 1-17.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402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广东经济学会与《南方经济》编辑部于2022年10月24日组织召开了"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座谈会。参会的13位广东经济学界知名专家与优秀中青年学者代表围绕"二十大"报告中有关"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平等就业"等重要论述进行深入学习,展开热烈讨论。
    现将参会代表发言要点刊登如下,以飨读者。后续《南方经济》杂志还将陆续推出"学习阐释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专题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 徐俊丽, 米运生, 李德力, 吴宏姣
    南方经济. 2022, 41(11): 18-35.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4000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农户的经济决策动机逐渐从风险(成本)最低转变为收益最大。但是,地租契约的不完全性等因素,可能使农户在选择地租契约时,需要在收益(租金)的可靠性和收益最大化之间进行权衡。文章理论分析表明,农户在选择地租契约时,其经济逻辑是损失规避而非预期效用理论。进而,文章利用中国家庭金融2015年调查数据,通过probit、IVprobit和似无相关回归模型检验了这一理论假说。研究结果显示,租金水平越高,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固定地租契约;消除内生性后的边际效应显示,租金提高每万元,农户选择固定租金契约的概率提高28.3%。机制分析发现,土地流转契约期限的增加会强化租金对农地转出户选择固定租金契约的影响。运用工具变量估计、交叉项和费舍尔组合检验三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租金对固定地租契约的促进效应,在低收入农户中相对更高;在低收入农户中,契约期限不具有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为地租领域农户财产性收入的增加与政策预期的不一致,提供了理论解释与经验证据。基于此,文章提出为使农户通过地租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需要进一步完善农地流转契约治理机制等政策建议。
  • 刘业进, 杨美荣
    南方经济. 2022, 41(11): 36-57.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4006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因-文化共同进化塑造了人类物种。专业化和分工是人类独特的生存策略和行为模式,一系列先天心理倾向和文化本能等基础性适应器发展出来,通过组织和市场交换支持这种生存策略和行为模式。群体选择是驱动人类合作的主导力量。普莱斯方程揭示了群体间选择与群体内个体选择的净效应如何导致合作的进化。本文基于普莱斯方程的数值模拟和演化仿真发现,尽管非合作策略在"群体内个体选择"中占优,而在考虑"群体间选择"的净效应是合作策略占优。把合作行为收益b作为测度合作剩余的平均项,演化仿真发现,群体中合作者频率越高、平均适应度越大,都会导致所需b值降低,而当迭代次数越多,所需b值增加;合作者成本成倍增加时,所需最小b值是成倍增加;当加入促进合作的"执行机制"(迭代后的合作者频率乘1.001),所需b值降低。利己和利他作为主观行为动机在很多场合不具备第三方不可证实性,而合作和非合作则在人类实际生活和实验室实验中具有第三方可证实性,因此本文纠正传统上利己、利他这一对具有误导性的概念,提出将"合作行为"替换"利他主义行为","非合作行为"替换"利已主义行为",使群体选择理论在解释人类合作秩序的涌现时更具一般性。
  • 开放经济
  • 黄凯南, 李春梅
    南方经济. 2022, 41(11): 58-75.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4005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影响企业的投资信心与决策。在学界,对外直接投资(OFDI)与技术进步的关联逐渐成为热点话题,随着各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母国营商环境对二者的关联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鉴于鲜有文献探讨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话题,文章尝试将营商环境纳入基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理论模型,从母国营商环境视角阐释OFDI与母国技术进步的非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以2004—2020年115个经济体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Hansen门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第一,在母国营商环境的影响下,OFDI与母国技术进步存在"V型"关系,即随着营商环境的改善,OFDI对技术进步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第二,OFDI对母国技术进步的非线性影响具有国家异质性。当营商环境超过一定临界值后,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OFDI对技术进步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发达国家的营商环境临界值更大,新兴国家的正向影响效应更强。第三,在解决内生性问题、替换指标和估计方法之后,实证结果依然稳健。最后进一步指出,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在进行深层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必须坚持扩大开放、提高对外直接投资质量,增强OFDI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 徐乙尹, 王博, 何俊
    南方经济. 2022, 41(11): 76-91.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4007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外资合理利用对实现我国本土企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聚焦外资的行业关联从出口升级的视角再次探讨这一问题。文章运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海关统计数据库和投入产出表的匹配数据,从行业内水平溢出、产业间垂直关联等多个维度系统研究了外资进入对我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文章发现:(1)外资进入显著促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外资水平溢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的质量提升效应均显著,其中后向关联效应最大。(2)外资水平溢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影响渠道分别通过研发效应、中间品投入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得以实现。(3)异质性结果表明,外资进入对非国有企业、一般贸易企业、东部地区企业以及与外资技术差距较小企业的出口质量提升作用更为突出。文章为外资利用与企业出口质量关系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微观证据和理论依据,能够为当前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下引资政策调整和优化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 区域与城市
  • 孟凡强, 刘志辉, 彭志勇
    南方经济. 2022, 41(11): 92-108.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401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大中城市城镇化空间的逐渐饱和以及农民工回流现象的出现,就近城镇化成为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模式。文章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研究政府推动的就近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发现:政府通过征地、户口改革方式推动的就近城镇化并不能够消除工资歧视,实现就近城镇化的农村劳动力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工资水平仍然低于城镇本地职工,这一结论在纠正自选择偏差和样本选择偏差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城镇劳动力市场针对实现就近城镇化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的歧视与隔离已不明显,同工不同酬成为实现就近城镇化者面临的主要歧视形式,而城乡劳动力之间教育回报率的差异是导致同工不同酬的主要原因。进一步讨论发现,就近城镇化对于农村劳动力参保城镇职工保险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而自我雇佣的就业形式则有助于打破城镇劳动力市场对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歧视。文章拓展研究了就近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为政府进一步推进以县域城镇化为主要形式的就近城镇化提供了研究参考。未来应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异,加强农村劳动力"同工同酬"的保护力度,稳步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就近城镇化。
  • 杨扬, 余壮雄, 冯柏睿
    南方经济. 2022, 41(11): 109-127.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400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基于个体选择的微观机制,考察了出生地规模对个体收入的时间效应、空间异化效应、代际传递效应和迁移效应;从出生地规模这一独特的视角,解释了收入差距持久性的成因。研究发现:出生地作为个体的初始禀赋对个体未来收入存在显著影响,出生地规模越大,个体的未来收入越高;这一效应伴随个体在出生地的成长时长增强,并依据不同城市的特征产生空间异化效应。另外,出生地规模不仅影响了个体的未来收入,也对个体的迁移行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而个体的迁移选择又进一步引起了城市规模分化。具体而言,出生地城市规模越大的个体迁移概率越大,且出生地城市规模越大的个体越趋向迁移到比出生地规模更大的城市;而迁移个体的迁移次数越多,出生地规模的收入效应越强。基于上述出生地规模对收入的正向促进作用和迁移效应,家庭效用最大化的个体将趋于迁往规模更大的城市,这将引起城市规模分化加剧。文章证实了初始禀赋对个体收入影响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并为城市规模和个体收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 郭源园, 吴磊, 曾鹏
    南方经济. 2022, 41(11): 128-140. https://doi.org/10.19592/j.cnki.scje.3918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城市运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铁的快速发展不仅加强了城市间的交通联系,也促进了城市与区域的经济发展。尤其在大都市区乃至城市群内部高铁出行日常化、公交化的背景下,城市内高铁站点的选址对于提升城市效率往往有重大影响。文章通过对我国历史上铁路站点的选址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历史条件下的高铁站点选址远郊的现实原因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目前城市发展和高铁出行不断增加的现状,讨论了大城市中心城区建设高铁站点的必要性,并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分别从"站"和"城"两维度对中心城区高铁设站的效益(交通网络效益和经济集聚效益)进行分析,结合对重庆北站和重庆西站为实证案例的成本分析,探讨"站-城"融合视角下的中心城区高铁设站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