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31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3-09-20
  

  • 全选
    |
    论文
  • 童乙伦
    南方经济. 2013, 31(9):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社会转型语境观察,当下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在于加快社会经济的技术进步。由于技术进步受到科技水平与制度环境的双重制约,为了深化目前常常陷于实践困惑的技术进步机制研究,本文基于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及社会学关于技术进步的理论关联,分析认为:技术进步是一种统合市场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整体性社会变革,依赖于企业家精神及其创新性活动;因而,也是一个企业家与政府共同感知民意、顺应民意的社会发展过程。
  • 彭草蝶, 储小平, 黄嘉欣, 易洋
    南方经济. 2013, 31(9): 8-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违反组织规范而危害到组织及其成员利益的偏差行为在西方研究者众,但对偏差行为的产生机制探讨还不够深入,更是缺乏中国情境下的研究。本研究采用组织公正的视角,利用广东民营企业234名员工及其直接领导的配对样本,运用结构方程对苛责式督导与员工偏差行为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领导的苛责式督导行为越明显,下属越有可能出现组织导向以及人际导向的偏差行为;组织公正与员工偏差行为负相关,其中程序公正越高,组织导向偏差行为越少,而人际公正越高,人际导向偏差行为越少;程序公正和人际公正分别在苛责式督导与组织导向和人际导向偏差行为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 陈庆
    南方经济. 2013, 31(9): 17-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委托代理视角出发,考查中国转型期政府行为与市场的关系,试图将目标函数设定为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收益之和,从而兼顾二者的利益共生性,再结合当事人风险偏好的消长变化以及各类事业不确定性的大小,推演出:集权化、自由化及折衷化均可成为转型期政府与市场在不同条件下的最优制度安排,并以中国近三十年来的产业政策为案例,揭示出政府决策背后财事权平衡的内在逻辑。
  • 刘诚, 叶雨晴
    南方经济. 2013, 31(9): 27-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镇化作为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其质量的提升备受关注。而企业家精神是实现城市内生增长的重要源泉。本文把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划分为经济增长、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三个方面,并使用2003-2010年地级市数据,实证发现:(1)企业家精神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有益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2)企业家精神对人居环境的效应却显著为负。因此,城镇化建设过程,应大力鼓励企业家精神、发展私营企业,而且要调整企业准入门槛和加强环境监管。
  • 王贺嘉, 宗庆庆, 陶佶
    南方经济. 2013, 31(9): 37-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是否存在策略互动,本文构建了两类不同决策机制的土地价格竞争模型(策略版和竞次版)来分析地市级地方政府工业用地定价策略。文章随后采用2003-2006年地市级土地出让价格等数据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并估计了工业用地价格反应方程。实证研究结果支持竞次版理论模型的预测,即地市级政府间的工业用地价格竞争不存在明显的策略互动。我们发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地方政府在地区博弈中存在一个“竞次到底”(race to the bottom)的占优策略,可以解释当前地方政府低价甚至亏本出让工业用地的普遍作法。尽管这一占优策略带来了社会福利的损失,但是每个地方政府都没有激励去改变策略,从而导致工业地价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上。本文的发现丰富了学界关于地方政府工业土地定价策略决策特征的认识,也为未来土地政策的取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 孙琳琳, 佟婳, 韩敏生
    南方经济. 2013, 31(9): 5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一个考虑人力资本外溢、基础设施资本的三部门经济增长模型,本文分析了能让长期居民效用最大化的稳态基础设施存量水平;并根据永续盘存法估算了我国的基础设施和私人资本存量以及根据教育年限法估算了我国的人力资本存量;最后,则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估算了各种资本的产出弹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基础设施存量在改革开放后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2001年后基础设施存量水平已经超过了稳态基础设施存量水平。
  • 李培馨, 陈运森, 王宝链
    南方经济. 2013, 31(9): 6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在金融领域的运用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研究方向。在对社会网络类型、建立渠道和特征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本文从信息传导、风险分担、声誉效应、偏爱和合谋以及关系资产的专用性等五个方面对社会网络及其在金融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剖析,并对社会网络的直接关联、后门距离、网络中心度等表征方法进行了阐释。我们认为对社会网络内生性问题的解决、社会网络存在条件下如何设计员工的激励机制、社会网络的形成机制以及如何将社会网络与中国人的“关系”研究联系在一起将是社会网络与金融研究结合的新的突破口。
  • 张长生, 刘殿兰等
    南方经济. 2013, 31(9): 7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